家长首选改善新房+小面积强学区房,但如果不买学区房可以吗?
当下的楼市,用“雾里看花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下说回暖、一下说收回优惠,而权威统计部门给出的数据竟然还是“跌跌不休”,搞的购房者真是不知道听谁的了。
可是时间不等人,眼瞅着又快到了入学普查的月份,乍暖还寒的沈阳,又到了学区房热的时候。
一些家里没有孩子的人,此刻一定心生疑问:不是双减了吗?学区房不是降价了吗?那些家里有娃的家长们,早已掐着年份,暗戳戳的行动起来了。
那么,今天就聊聊雾里看花的2023,学区房怎么挑?
先说结论:改善新房+小面积强学区房
当然,这个建议是给普通的工薪家庭的,那种能够上车雅颂、春河里之类的高收入人群,就闭眼买就好了,成年人不做选择题。
回到正题,什么叫“改善新房+小面积强学区房”?
简单的说,自住不求顶配的话,买一套中上面积段的改善新房,在附近的强学区板块买小面积优质学区房,并且以后持续置换后者,以求最大的确定性。举个例子,比如住苏区+买长白,住北皇姑+买皇姑。
学区房的面积在36-60之间即可(一到两人租住),保证总价低、好出租、未来的流动性,户型格局方正,最好带个阳台,自己学区用完了就等一个春秋季出手,再根据当时的楼市置换或者干别的投资。
这样的话,比接盘学区教育成绩不明朗的二手次新房,或者买一个优质学区的老破大都要划算,并且既符合当前市场也符合未来的家庭人口趋势,也能规避大面积高价值资产带来的税收风险。
那么,问题来了,不买学区房可以吗?
如果条件有限,不买学区房当然可以,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赋予青少年的权利,无论你住在哪,无论你是买房还是租房,都不影响孩子受教育,这是一定的。
所以别杠!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,你其实想问的是,学区房的地位,会一直保持下去吗?
作为二手房最“能打”的配套要素,学区的地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那就是一枝梨花压海棠!地铁、商场、医院加起来可能还抵不过一个优质学区对房价的加持。
最近几年,随着生育率下降,以及沈阳城市扩张到了一定程度后,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下降,优质教育资源对房产溢价的加持作用远不如前,但,仍可以将其视作一个对冲风险的能力。
换句话说,上车头部热点学区,一是给自己找个心安,二是进三校、进小三校、重点高中的必要条件,但是不上车,很有可能在普高和职高的线挣扎。
毕竟,以当下来看,未来只有一半的初中生,能顺利升到高中,而这50%的名额,会被头部热点初中,和他们在建的新校区的生源占据绝大部分。以后的小学不比从前,不是强校区,9年下来靠娃自己就很难了。
的确,双减的推进,让学区房褪去了前几年的狂热,并且,这些老牌学区房往往自带“老破”属性,居住舒适度、产权年限、停车等多方面远弱于新房,中青年越来越不执著于“学区”,学区房的价值不断走低,大不如前。
但是,如果是普通工薪家庭,如果有生娃的打算,重视教育,我们建议是学区房买还是要买,但要买的合理,兼顾最小的损失和最好的流动性。你品,你细品吧。